工研院攜手醫材公會率35家臺廠進軍泰國 布局打造智慧醫療東協新局
▲為布局國際醫療商機引領產業搶攻新南向市場,工研院副總暨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莊曜宇(後排右7),攜手醫材公會率領 35 家廠商進軍泰國,推動智慧醫療從臨床驗證走向市場落地,開啟東協布局新格局。(圖/工研院提供)
【焦點時報/記者羅蔚舟報導】
工研院今(9/10)日宣布,攜手臺灣醫療器材工業同業公會,率領35家智慧醫療廠商進軍泰國,以創新跨境布局模式,將臺灣智慧醫療供應鏈從臨床驗證帶到市場落地,直接對接泰國醫院、產業與通路,以區域深化策略,助力臺灣智慧醫材快速掌握東協快速成長的醫療新商機,展開國際拓展新格局。
泰國預計2029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。7,000萬人口中已有逾三成為60歲以上族群,醫療與長照需求急速攀升,帶動健康檢測、術後復健與高齡輔具等市場爆發式成長。據美國國際貿易管理局統計,醫療保健支出目前約253億美元,預估2026年將上升至479億美元,占 GDP 比重將提高至6.6%。這一市場背景,正是臺灣智慧醫療憑藉資通訊與半導體優勢切入的絕佳時機。
工研院副總暨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莊曜宇表示,此次智慧醫療產業團赴泰拓銷的意義,不僅在於爭取國際訂單,更在於打造一個「由臨床示範到市場落地」的可複製模式。工研院除了專注於前瞻技術研發,也積極整合產業生態系,協助廠商突破研發到商品化過程中的困境,例如臨床試驗綠色通道、跨院場域驗證與國際市場接軌。工研院自2023年成立「生醫創新跨域合作平台」以來,已促成36項臨床計畫,涵蓋智慧病房、人工智慧診斷與再生醫療。這次代表團正是將累積的臨床成果帶往海外,轉化為區域市場動能,協助臺灣智慧醫療加速切入東協市場。
此次赴泰國拓銷,涵蓋展示、論壇、醫院參訪到一對一商機媒合,盼打造以臨床需求為核心、串聯產業鏈與直通通路的新模式。臺灣廠商不僅帶來多項已完成臨床驗證,可立即導入的智慧醫療解決方案,亦與泰國公協會及醫療機構探討智慧醫院與數位健康的合作方向,並深入臨床場域交流智慧病房、AI 診斷與遠距照護需求。代表團同時拜會當地龍頭通路商與主要醫學中心,協助臺灣廠商加速從產品展示邁向實際採購與應用。
隨團的35家臺廠橫跨智慧病床、AI 輔助診斷、手術整合方案、精準檢測與遠距健康平台等領域,從系統到零組件一應俱全,這些技術不僅能減輕醫護人力負擔、加快診斷流程、提升手術安全,也能支援慢性病管理與居家照護,並具備量產與客製化的製造實力,展現臺灣產業鏈可提供「一站式整合解決方案」的全鏈優勢。這種「由點到鏈」的能量輸出,可望促使臺灣不僅是單一產品供應者,進一步成為跨境醫療創新解方的提供者。
面對新時代的機會與挑戰,工研院持續聚焦市場新價值、新需求,擬定《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》作為研發方向,聚焦「智慧生活」、「健康樂活」、「永續環境」、「韌性社會」四大應用領域的研發方向,並發展「智慧化致能技術」以促成應用領域。在「健康樂活」領域,以市場需求為導向、發展解決方案,如藉由攜手合作夥伴,鏈結國際市場進行拓銷,加快技術落地應用,帶動臺灣生醫產業轉型升級,以謀求人類社會福祉,引領產業社會邁向美好未來。